background preloader

月光博客-关注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IT科技博客

月光博客-关注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的IT科技博客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作为教授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常春藤联盟大学。那时的学生们乐意学习,我们那些老师也乐意教导他们。那时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社会承诺耗尽,尽管我不太清楚,可他们看上去是热情且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学术当中了。如果当时是我太幼稚,那么学生们没有纠正我可是真够礼貌的。那时候没有人质疑过大学教育的重要性。 后来,那所大学决定离我而去,我们分手了。 但是我还是和对待那些长春藤联盟里面的学生一样对待他们。 这么问的我只遇到一次,可我听过不少类似“我们为什么必须读这本书”这种问题。 当时我可能说:“你读这些书是因为你是在大学,念大学的人就应该读这些书。” 就像一个田径队需要把队员按照速度进行分类一样,社会也需要一个把人们按照头脑进行分类的体系。 本质上讲,大学就是一个四年的智力测验。 为了达成这一功能,大学同时提供社交活动。 如果你喜欢第一种理论,只要学生们对这个分类机制足够缜密,那么学生们的课程选择是无足轻重的,甚至教他们什么也不太重要。 自1945年美国高等教育开始认同这两种理论后,都有很多东西是模糊的。 事情并非一直如此,在1945年之前,像哈佛和耶鲁这样的高等私立大学,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制造一个特权等级。 1948年,在哈佛校长科南特(备注1)的努力下,开始推广教育考试服务,不久之后,标准化考试就成为通行的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方法,不再参考家庭背景,让大家都有一样的机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 几乎所有的精英大学都觉察到了今年申请人数的变化,部分原因是如今有了更多国际学生申请,录取率就相应的更低了。 但是私立大学越来越挑剔,公立大学就越来越包容。 实际上现在只有你有一个高中毕业文凭就能上大学。 如果你认同第一种理论,你会担心这么多美国人去念大学,学士学位正在失去其意义,很快就会不被人才市场所认同。 如果你倾向于第二种理论,你会担心一流大学正在掠夺优质的教育资源。 能得到的结论是,不管这些理论的目标是多么相悖,让人焦虑,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已经尽其所能了。 全球范围内对美式高等教育的需求依旧在增长。 也有可能高等教育只是看上去还在运转一样。 《学术漂移Academically Adrift 》是Richard Arum(纽约大学)和Josipa Roksa(弗吉尼亚大学)这两位社会学者合作的。 Arum和Roksa认为第一种理论“太过愤世嫉俗”了。 即便不考虑CLA成绩,“学术漂移”现象也值得关注。 这就是X教授进入话题的原因。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