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preloader

AGRI-TECTURE

水耕蔬菜 水耕蔬菜栽培 水耕栽培在發展上深具潛能,這種栽培方式主要是以液體營養液直接供應植物,使用種植基質上有固態及液態,甚至以懸空根部的方式種植。營養液的供應有浸根式、噴霧式或半浸根式等不同方式的應用。不同方式的水耕栽培對各種作物的適應性也有不同。 水耕栽培早在發現植物各種營養元素時,就被植物學家做為純學理研究的工具,用來研究各種缺乏營養元素的徵狀,或毒害的症狀。 後可產生適應的通氣孔道,有的作物適應性則略差或很差;在整株根系中也可利用部分浸水,而另一部分暴露於空氣中,以達到作物適應的條件。 植物的根部對周圍環境的適應,依作物及品種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營養液的離子種類、濃度及比例、酸鹼度、導電度及溫度等因素,都會使根部有不同程度的反應。 近幾年來,無土栽培受到重視,在園藝花卉上甚有遠景。 從生物的演化觀來看,至今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是歷經千萬年的天然選拔。 各種作物栽培法對各種不同之作物及地區適應性都有不同,水耕栽培也不例外,仍有其優點及缺點,取其優而補其缺是研究的方向及要領,以下提出水耕栽培的優點及常見的缺點,以供參考: (1)水耕栽培的作物生長迅速:這是水耕栽培最大的優點,但需要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例如要有適當的溫度及日照,夏季溫室的高溫都將影響許多作物的生長。 (2)水耕栽培減少植物病原菌的來源:這也是水耕栽培的優點,但這並不表示水耕栽培的植物不會發生病蟲害,也不表示水耕栽培保證不必噴農藥。 (3)水耕栽培需重視技術及投資成本:水耕栽培並不難,但要事先充分瞭解生產的技術及要領。 (4)水耕栽培需要注意營養液中藻類及微生物的滋長:營養液的栽培系統甚難防止微生物及藻類繁殖,而這些微生物中將吸收部分之營養及氧氣,雖然藻類白天進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但夜間則正相反。 (5)水耕栽培需加強檢查營養配方的健全性及產品的安全性:水耕的營養液配方一般主要使作物長得好長得快,但水耕配方中可能缺乏人體所需的物質,尤其在現在的科學知識有限之下,水耕栽培的產品無法像土壤中栽培的健全是可以推測的。 舉一例來說明,現在科學知識中已知硒(Se)是人類的微量元素,尤其最近更顯示癌症、心臟疾病及其他疾病與體內的硒含量有關。 水耕栽培作物可以大量直接吸收加入營養,這些營養是植物營養,不一定是人體的營養,我們需要有這種認知。 植物綠綠的,並不代表是安全及營養均衡的食物。

植物工廠-控制蔬菜硝酸鹽 - 慣行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討論區 - 2home 打造桃花源 - Powered by Discuz! 本文章最後由 chlu 於 2010-6-20 00:57 編輯 記者鄭旭凱/專題報導 多蔬少肉真的最健康嗎?除非能保證所吃到的蔬菜沒有農藥殘留,且蔬菜中可能致癌的硝酸鹽含量能符合標準!在日本快速興起的植物工廠,不僅能對蔬菜的品質掛保證,而且因為產期、產量都能獲得控制,農產品不會再有滯銷問題,目前台灣大學即將興建國內第一座植物工廠,未來更計畫與雲林縣政府合作,希望讓雲林農業未來能有革命性的發展。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曾經公布,十大致病食物之首其實是鮮食葉菜類,原因除了生菌數過高、農藥殘留外,最容易被忽略的則是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蔬菜生產時為了迅速增加產量,農民會大量施用肥料,而無論有機生產或一般生產,肥料中都含有氮,蔬菜必須經由光合作用,才能把氨態氮消化,避免殘留過多的硝酸鹽。 陰雨天採摘蔬菜,因為葉菜類蔬菜未經過烈日照射,容易殘留硝酸鹽,而硝酸鹽在與人類的唾液結合後,則會產生致癌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在經過煮食後會流失,因此,吃生菜沙拉或者喝火鍋湯,最容易把致癌的亞硝酸鹽吞下肚。 最令人擔心的是,國內的農政單位會針對蔬菜農藥殘留進行檢驗,但並未針對蔬菜中殘留的硝酸鹽做檢驗、把關,而歐美等國家多數都有蔬菜中硝酸鹽殘留不得超過2000到3000ppm的規定,而國內部分超市、知名農場中販賣的蔬菜,經檢測卻不乏有硝酸鹽殘留達5、6000ppm者。 健康和安全的飲食已成為全民最重視的話題,但是如何才能吃到真正的安全和健康? 大力推動植物工廠的台大生農學院生機系教授方煒表示,植物工廠可以建築在不平坦耕地或大小都市中的空地上,大型建築物的屋頂、室內、地下室、海埔新生地或荒地上,在混合住宅地或中小鄉村中,能為希望從事半日輕勞動作業的人帶來工作機會。 方煒並表示,植物工廠在密閉建築的栽培系統中可以完全不使用殺蟲或農藥,對於肥料供應的控制亦可做到更加精緻,大幅降低致癌的硝酸鹽的含量,而在植物工廠量產的產品與其他地區的產品自然能有區隔,對養生盛行的都會區消費者可有高度的吸引力。 除此,植物工廠也符合節能減碳的環保趨勢,使用LED燈的人工照明,在技術和產量快速提升下,建造成本可望逐漸下降,且由植物工廠生產出來的蔬菜及花卉,多數提供給鄰近的都市社區,只要短程運輸,食品里程相當短,可以減少輸送時間及包裝工程,在企業講究碳足跡品牌價值的年代,讓植物工廠的興建更具未來性。

台灣藜麥、紅藜 Taiwan Quinoa: 道法自然- 藜麥、紅藜農場紀事- 2012期第2章 / Quinoa Farm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25章 和朋友去一家所謂的植物工廠用餐,吃到用「LED燈當陽光、使用空調當空氣、用化肥當植物的營養來源、用海綿當泥土種植」的蔬菜,當下由於自己學電子電機的背景,聯想到這一整套的設備整日的運作,會耗用多少地球的能源,製造多少環境問題,為了規避所謂的農業天災,卻埋下另一個天災因子,又想到無米樂的崑濱伯面對天災樂觀承受的態度,老農人一生默默承受大自然的剝奪或賜與,卻還能心懷感恩遵循自然的道理,依照四季循環耕作正是平凡中的偉大。 6點零5分微霧的農場,大武山太陽剛現身,農場壟罩在一片霧氣中,空氣是冷瀝清新的。 每季的種植都是從整地開始,把休耕期的野草耕入土地中,就是最好的有機肥料,有了肥沃的土壤自然有美味的食物。 阿成師的農機訓練課程,單輪的農機操作有點像騎單輪車,平衡感很重要,泥土沾滿身上就是當農民的洗禮。 今天在農場上施用(中國漢方補藥)的阿猴城有機肥,再加上北科大許教授研發,添加來自(日本土壤益菌促進劑)的有機肥,兩種1加1大於2當基肥,一個擁有傳統漢方的肥料,一個擁有現代生物科技配方肥料,在這個農場"釣魚台"暫時放下,中日合作為今年的紅藜以及藜麥長大一起努力。 要把幾噸重的有機肥料平均灑在土地上,手工施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要想今年紅藜(台灣藜)、藜麥長得好,吃完點心後繼續努力吧! 阿昆師的新玩具,他稱為"變形金剛",3個人在大太陽底下,七手八腳的敲響今年的種植季!

有人種過水耕蔬菜嗎? [論壇存檔] - 花花世界 - 生活花卉園藝論壇 查看完整版本 : 有人種過水耕蔬菜嗎? jhh0530 請問各位大大:有人種過水耕蔬菜嗎?傢私哪裡買的到? toptek 我種過,非常好種,用 A B 液當肥料,跟水混合後每幾天固定加水就好 可是種出來的蔬菜有安全性的問題,好像是硝酸鹽會過高 jeff55 1.自己製造使用厚保麗龍中間利刃剪下塞岩棉或泡棉中心劃十字順便壓入棉繩,底部黑色塑膠袋 2.微量元素即可,有機液肥亦可,依照植物調整ph值即可:drink: u u "最近想種玩具南瓜~用水耕種~! 沒人照顧又是一ㄍ問題~! 我種過,非常好種,用 A B 液當肥料,跟水混合後每幾天固定加水就好 可是種出來的蔬菜有安全性的問題,好像是硝酸鹽會過高 水耕蔬菜安全性上似乎有問題 , 硝酸鹽是所有種植中最高 (因為只供應肥料關係), 硝酸鹽本身無毒但[硝酸鹽]吃進肚子會被轉化成[亞硝酸鹽] , 會致癌 . bz652 這樣看來水耕蔬菜就不太適合生食了 黃色虎斑貓 這篇文章裡有圖文解說 ( 水耕蔬菜其實只要是清水養殖~還是可以食用~ 舉反菱角跟筊白筍~都是要有浮萍共生的清水~才長的好~ 吃菱角~絞白筍應該沒人說是會致矮~ 現在市面的水耕蔬菜~因為要顧到賣相跟重量~ 水中肥料加很多是一定的~所以硝酸鹽含量可能較多~ 自己要種水耕~只要水面養浮萍跟日照充足~ 其實並不會有硝酸鹽問題~~ 只是蔬菜會長的比較瘦小~~ 不知道自製的液肥下去稀釋使用 會不會比較好? 我節錄學校的一部份研究報告公給大家參考....只是這樣不知有無不妥. 經過檢驗,不同種類的蔬菜硝酸鹽含量有差別,與栽種方式、季節月份(日照強度)有關係。 四種栽種來源蔬菜的硝酸鹽檢測表 單位 ppm 超市 自家 有機 水耕 青江菜 3000 3000 4500 3000 空心菜 買不到 300 600 150 A菜 600 600 30 3000 菠菜 1500 3000 1500 3000 茼蒿 1500 3000 1500 7500 認識蔬菜減硝酸鹽的必要性 值得立即努力的 農業再升級運動 .硝酸鹽是人體必須限量攝取的物質 .根據醫學研究,人體攝入的硝酸鹽,在細菌作用 下,會被還原成亞硝酸鹽,並可進一步形成強力 的致癌物質亞硝胺。 no3=硝酸鹽 no2=亞硝酸鹽 蔬菜為何會累積硝酸鹽? ab13147 mirian 唉!

Plant Factory--Exhibi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play agencies : Plant Factory Definitions of plant factory Plant factory can bring three changes to agriculture Factors related to plant growth in a plant factory Key technology related to plant factory Plant factory can be one of the solutions to solve global issues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