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preloader

M-commerce

Facebook Twitter

SOCIAL TV. 網路創業的最佳生存方程式是否存在? fOx九月 13, 2011 不管是人生、理財甚至是創業,我們都可以看到許多的「範本」,我相信多人引頸期盼(包括我),世界上真有種作法是「照著做,準沒錯」的傻瓜法則,那麼人生就輕鬆多了,但實情一直不會是這麼簡單的;如果你期待掙脫社會的枷鎖,但卻又落入另一套的說法裡,那其實也不過是落入另一個枷鎖罷了。 上週,兩個新的網站悄然的上線;一個是Gulu的中文版,一個則是Richi點數交換中心,由最近事務繁忙,直到今天才有機會試玩了一下;不過,在這更之前,其背後的兩位「相關」人士,Gulu的創辦人 Jimmy Chen 以及 Mr. Jamie 在Tumblr 上,有了一些 爭論 意見討論,原文請參照此。 事實上,就我印象所及,在今年Inside Out 2011 夏季場的時候,Jimmy 就曾經對 Jamie 表示的「技術不重要」觀點表達出異議,七月底也曾經在Inside論壇上有了一些的討論,Jamie 也曾經在Gulu 上線後,對這個話題在其部落格提出答辯。 依照Jimmy的描述以及我粗淺的見解,似乎很多人都對於Gulu所在的辦公室、上線酒會、對於技術的不斷強調,感到十分的不解,批評者會以Jamie 近期在台灣不斷鼓吹的Lean Startup、MVP等方式加諸於其上,好事者甚至認為是某種「臃腫肥胖」,認為Jimmy應該需要縮衣節食一些,省下成本,認真尋找賺錢的模式。 Jimmy 針對這些「意見」提出他自己的對應看法,歡迎來糾正我的破英文概要翻譯 (誰叫你沒事寫英文:p) 不管公司多Lean、不管募得的資金有多少,終究還是要面對現金流必須為正,否則總有燒完的一天的事實;而Gene Capital的現金流一直是正向的;換句話說,別窮擔心,我們是靠自己賺錢的,而且創業有很多種方式,把頭全部洗下去,不見得是唯一的作法。 對於我而言,每一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獨特背景以及成員構成方式,以致於所有的方法論都不見得可以適用在每個案例身上,就好像經濟學理論,都是限定在某一模型條件下才會發生,但在現實生活裡,世界並不是模型條件限定,所以經濟學家各吹各的號。

主要創辦人是1人? 以上仍然有各式各樣的變種條件,不管是哪一種形態,在網路創業的對應方程式,都不會是唯一解;我還是認為擁有獨立自主判斷、收集證據,在所有人的經驗、論點中汲取適合自己的方向,揉合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心法。 App 熱潮,誰的機會?Lawrence:新商業模式與技術創業者的機會. (Image Credit : therichbrooks ) 呼應 inside 在接下來一個月想要拋磚引玉、關注的話題:App 熱潮。 在談論這個議題之前,其實我想先反問:App 真的是個熱潮嗎? 從媒體關注的程度、從在捷運上觀察到的智慧型手機數量、從網路上談論相關議題的文章數量來看,或許真的是股熱潮,但我認為,對於創業者來說,這股熱潮(hype)終究會過去,有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在浪頭上,殊不知下一刻就有可能跌到谷底(bubble),甚至更糟的是,有的人只是在觀浪,卻以為自己也在浪頭上。 因此,如何把握當下,在這股熱潮過後存活下來,建立一個能確實的為人們創造價值、養活你的團隊與你的公司並持續創新的商業模式,將會是最重要的考驗。 就軟體開發者來說(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現在大家在做的事情,說穿了只是新瓶裝舊酒,以前是大家自己寫程式、寫一寫就開一家雜貨店開始賣自己寫的程式,現在是大家寫程式,蘋果幫大家開了連鎖的超級市場、便利商店,大家為了這個全世界最強大的通路,把自己寫好的軟體放上去賣。 (當然,我談的是廣義的軟體開發者,無論你是網頁工程師、iOS工程師,還是企劃人員、UI/UX設計師、視覺設計師,有參與網路服務開發或是手機App開發的,都可以說是廣義的軟體開發者) 所以,最早大家是在 Windows 上開發各式各樣的 freeware、shareware,後來變成開發網路服務、網路應用,到現在戰場換成的 iPhone、 Android手機,正在發生的事情還有平板電腦,未來可預期的可能還有各式各樣的硬體裝置也會持續有所創新,例如近10年來不斷有廠商在喊的智慧家庭、智慧家電的議題,到了這個年代變成了雲端智慧家庭,甚至現在連雲端醫療都出現了。 前陣子 Netscape 共同創辦人 Marc Andreessen 投書華爾街日報,為什麼軟體業正在吃掉全世界? 愈來愈多大企業和重要產業仰賴軟體運作、推動網路服務,電影業、農業及國防業等都是如此。

軟體產業顛覆既有商業模式並持續創新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是這個年代更加有趣的是你我擁有了更好的武器,而且是各式各樣的武器,包括: 更普及的網路與人人都有的電腦、手機(好吧,應該說是在某些國家、地區)更好的軟體開發工具,包括成熟的語言、技術、框架、函式庫、版本控制工具、虛擬化技術、部署工具,以及各式各樣可以協助我們開發出更好用的軟體的經驗、工具與網路服務 1.

User Experience

McdonaldsWish - Google 文件. QR Codes. M-commerce. Business Model. Real-Time Marketing. Pearltrees - Chrome 線上應用程式商店. 目標全亞洲的日本第2大行動廣告平台商Nobot Inc. 大約在半年前,在一陣因緣際會下,我就加入Nobot在Facebook上的粉絲專頁,當時間其實沒有很引以為意,但也陸陸續續注意到他們的CEO 小林清剛 先生 正在進行某種的亞洲之行;到了幾週前,忽然被告知小林先生將來到台灣作客,我也很興味盎然的打算來認識一下日本的這個廣告服務。 (左即為 Nobot Inc. CEO 小林清剛先生、右則為行銷部的 小堤音彥先生) 交談之下才發現不得了,原來Nobot所經營的Ad Maker平台,在公司成立兩年多,員工在只有17人的狀況下,已經是日本市場的第二大廣告平台,(第一名? Admob呀~)而且就在七月底的時候,已經被日本電信商KDDI集團的Mediba以約1千9百萬美金的價格所併購,某種程度上來說,跟台灣的KKBOX已經屬於KDDI大集團的成員,現在每個月可以提供的行動廣告平台曝光量已達到30億次的水準。 (下圖是一個月前的數據圖) 整個平台的功能,即是將不同的廣告平台給串在一起,目前諸如Smaato、ZestADZ、Mojiva、Medialets、BuzzCity等廣告平台都已經加入Ad Maker的網絡,說真格的,這些廣告平台我都是第一次聽說,但看起來其策略就是深入結合在世界各地的當地手機廣告業者,統合至Ad Maker這個網絡大傘底下,相較它的主要競爭對手Admob來說,Ad Maker的經營模式更為在地化,具有更好的優勢。 其提供的廣告形態不僅只限於智慧型手機App內的廣告,同時也提供行動版網頁上的廣告;另外廣告計價的模式則包含了我們常見的CPM、CPC以及較不常在台灣看到的CPI模式,據小林先生的說法,短短的一年間,Nobot的營收成長了近1,000倍,上頭的廣告填滿率Fill Rate幾近100%,台灣的App開發者們無疑又多了一個國際廣告優化平台選擇。

This Week in Startups 在首爾 — 「行動積點服務」有搞頭? (圖片:TWiST Seoul meetup影片) 針對新創公司發表idea這樣類似的活動在各地絡繹不絕,不曉得各位是否聽過“This Week in Startups" (簡稱TWiST) ? 8月底首次移師韓國首爾連線舉辦,超過30組當地人馬報名,經篩選後最後上場發表的有6個團隊,帶大家快速掃描: Adbyme -- 廣告主加入網站後,可以po活動或產品並設定預算與Cost Per Unique Visitor ,由網友回應推薦原因經由社群散播,若朋友點擊連結至服務頁面可獲得部分拆帳。 DiDi Networks – 專注於戶外電子廣告網絡整合,包括地鐵、大樓、電梯內的電子看板,尚未正式上線。 其中獲評審最高分好評的是Spoqa(스포카),得到明年3月於舊金山舉辦的Launch conference參加權,機酒全額補助。 簡單來說,Spoqa是行動紅利積點結合social概念。 <<<倒帶<<< 我去飲料店買了一杯珍奶(當然我舉珍奶是非常台灣式的例子),它和Spoqa有合作關係,於是我使用APP照取商家QR code, 依照消費金額轉換累積點數,然後我將店家資訊分享給我的朋友,如果朋友也因此來消費並使用Spoqa,不但他可以獲得點數,我跟著累積點數,像老鼠會,就算是經由他分享出去的朋友去消費,組頭在家睡覺也能積點(但幾層關係內有效並無說明),這些積點未來可以兌換商品,對於商家與個人來說都具使用誘因,且不用擔心塞一堆集點卡在皮夾。 聽起來是有點似曾相識? 也許是模式較明確,獲得評審青睞第二位的是Adby.Me,商家加入Adby.Me後上傳活動或是產品,讓使用者針對產品發表一句slogan並藉由社群網絡發送出去,發表者會因為朋友看到後的點擊從中獲得部分回饋,企業則是pay per click。

參賽的幾個團隊大多是非常非常的「新」,有的甚至根本還沒有正式營運,很難找到其他媒體報導,故無法確知實際運作的可接受度以及進一步細節,所以至於... TWiST Seoul以英文全程進行,兩地用視訊連線進行簡報以及問答,輕鬆有趣的分享ideas,影片可在Youtube觀看。 影片很長,為各位切出各團隊發表的時間點。 準備好! 正式上線!apple iTunes App store「美安行動商務」(mtMobile)之功能與商機 - 盈吟愛你ㄚ. 手機APP結合行動商務 進步空間大 - 數位時代-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科技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