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preloader

Articles

Facebook Twitter

一個沉迷網路遊戲的男孩寫的文章.

Apple

Privacy laws: Private data, public rules. Web 2.0時代的世界政治_域外觀察_求是理論網. 2011年,包括中東、北非、歐美在內的不少國家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社會騷亂、革命甚至戰爭。 多國的社會混亂與各自的發展困境有關,中外學者在大眾媒體、研究報告、學術期刊中曾做了大量國別式分析。 [①]然而,諸多國家的社會混亂中隱藏著共有的新網際網路技術變數,即基於Web 2.0技術之上社交媒體推波助瀾的作用,及其對整個世界政治的潛在影響力,開始引起一些西方思想者的注意,[②]但中國學術界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筆者認為,有必要對這種影響世界政治的新變數進行系統疏理與學術研究。 那樣不僅將有助於人們認識新網際網路時代的世界政治變遷,對中國網際網路新戰略及未來發展也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又譯為社會化媒體,是以Web 2.0(網際網路2.0)的思想和技術為基礎的網際網路應用,用戶可以借此進行內容創作、情感交流與資訊分享。 [③]所謂Web 2.0技術是相對於Web 1.0而言的。 Web 1.0的主要特點在於用戶只能通過網際網路瀏覽、獲取資訊,而Web 2.0則更注重用戶交流與互動,用戶既是網際網路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際網路內容的製造者、服務的提供者、資訊的傳播者、行為的創新者。

縱覽全球,2010年被視為社交媒體發展的極具標誌性意義的一年。 社交媒體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與壯大,成為社會輿論集散、新聞資訊傳播、企業品牌推廣、商業行銷拓展、社會交往加速的重要平臺。 社交媒體正在再造個體行動能力。 社交媒體正在重塑國家政治議程。 社交媒體正在拓展國家外交路徑。 總之,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社交媒體的“趨政治化”之勢日益明顯。 過去10年,以社交媒體為主要代表、不斷普及的Web 2.0技術,借助傳播加速的資訊擴散效應,以及個人資訊創造與交互功能,正在重新組織與排列當前世界的社會行動、政治議程與外交博弈方式。 第一,以資訊為核心的權力結構,將逐漸擴充進了過去以資源、地位、金錢等物化特徵為核心的傳統權力結構。 如果以“某些人對他人産生預期效果的能力”[25]作為權力的定義,即時通訊、維基百科、微博等社交媒體,無疑成了重新建構、積聚與整合個人影響他人的權力的有效工具。 2011年11月30日,約200萬英國人走上街頭舉行“世紀大罷工”;同一天,保加利亞兩大工會組織發起萬人大遊行。

自1999年科索沃戰場上的“全球第一次網路戰爭”以來,[30]網路戰頻度越來越大。 [11] David N. 美國是如何失去了製造iPhone的工作? 在不久之前,Apple才吹噓自己的產品是在美國生產的。 不過在今天,已經非常地少有了。 在7,000萬台iPhone、3,000萬台iPad以及5,900萬台其他Apple在去年售出的產品中,幾乎所有都是在海外生產的。 總統的問題觸碰到了Apple的核心信念。 這並不只是海外勞工比較便宜的問題。 相反地,Apple高層相信海外工廠的龐大規模以及靈活性、勤奮以及海外工人的產業技術,已經遠遠地超越了他們在美國的同業,讓「美國製造」對於大多數Apple產品來說,已經不再是一個可行的選項。 由於Apple毫不鬆懈地掌控著在全球的營運,讓這間公司已經成為地球上最知名、最受推崇,並且讓其他對手爭相模仿的企業之一。 Apple在美國雇用了43,000名員工,並在海外雇用了20,000人。 但是這700,000人幾乎都不是在美國工作。 一位前任的管理階層敘述Apple是如何在商品上架僅數週前,依靠一家中國工廠來修改iPhone的設計。 根據這位前任管理階層,一位工頭立刻叫起了在宿舍中的8,000名工人。 雖然Apple遠遠不僅止於如此,不過也提供了一個機會,來了解為何一些成功的企業並沒有轉化成大量的國內就業機會。 企業以及其他經濟學者說,這種想法是幼稚的。 為了繼續成長,企業爭辯說他們需要將工作機會移往能產生足夠利潤以支持創新所需資金的地點,否則美國將漸漸隨著時間,面臨著失去更多就業機會的風險。 本文是基於超過三十名現任於前任Apple雇員與承包商的訪談,其中許多人要求匿名以保護他們的工作,包含經濟學家、製造專家、國際貿易專家、科技分析師、學術研究員、 來自Apple供應商的雇員、競爭對手、企業合作對象以及政府官員等等。 Apple管理階層在私底下表示,目前世界已經成為簡單用員工數量來衡量企業貢獻的錯誤狀況。

當時,Apple已經為了代號為「Purple 2」的專案工作超過了兩年,這也顯現出了所有人都會問到的問題──如何才能完全重組一台手機? 這些問題的答案,幾乎每次都是在美國國外被發現。 在早期,Apple通常並沒有超出自家後院的生產方案。 不過在2004年,Apple已經很大程度地將生產轉移到了國外。 在此同時,亞洲雖然充斥著不熟練的工人,但是由於廉價的勞工而顯得有吸引力。 而對於Cook來說,亞洲被聚焦在兩個重點,一名Apple的前任高階管理人員如此表示。 但是即使有這些工廠,也不足以帶來足夠的就業機會。 Mr. 王立第二戰研所 Evil Overlor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笨蛋!問題就在教育. 文化問題要從文化方面下手 PS:避免有人以為這是在講教育問題,然後又扯到教改,先聲明這是討論中產階級品味的社會學文章,對選舉、教育、公平這些關鍵字,會有昏眩、噁心現象的讀者,點上一頁離開。 先講個人的例子,筆者每次拿先父的照片給人看,通常人家對先父的印象會有兩種。

1- 政府官員、軍官 2- 外省人 而且分類很清楚,支持國民黨的,幾乎第一印象就是官員,支持民進黨的朋友,一半會直接說外省人。 這時候,如果是對這段歷史有很清楚印象的人,或是原生家庭有此印象的子女們,他們對於高官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用省籍做區分,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不公平的現象。 換言之,我們現在對於官員的「品味」,基本上是經過整個教育系統灌輸,加上各式媒體長期影響出來的結果。 1. 在這裡要繼續講古,什麼是品味? 如果讀者你認為,悠閒的喝著下午茶,談論著財經消息,休閒娛樂是高爾夫、輕艇,每年都出國去名勝玩兩圈,這就是所謂的品味,那麼可是大錯特錯。 真正的貴族,他們欣賞LV包,是因為其皇室工匠的手藝,是因為其手工的精細,是因為其歷史的傳承,買LV包並不是買牌子,買下的是文化。 真正的品味,來自於歷史的傳承,因為貴族的生活不虞匱乏,所以對日常用品的使用很講究,衣服看織工匠法、家具看手藝工法,投資有潛力的藝術家,資助有才華的科學家。 一個貴族家牆上價值數億元的肖像畫,是他的祖父征戰歐洲獲得勝利,找最有名的畫匠來紀錄下這光榮時刻。 同樣的,貴族的家臣跟侍衛,之所以願意忠心保護主人,並不純粹是因為貴族保障他們生活無虞,另一方面也要這個貴族有「值得保護」的地方。 所以,貴族的行頭是隨從與家臣,這是歷史堆出來的。 從歷史來看,中產階級的品味,是跟隨貴族的生活習慣來的。 2. 最初,只是因為需要人才,進行現代化的管理。 最早的階級只有貴族與平民,教育是貴族在玩的,死百姓去種你的田就好,囉嗦什麼。 讀者有興趣,可以去查歐洲古老學校的早期重要人士,校長、教務長、系主任這些重要職缺,幾乎都是貴族、或是與貴族有密切關係的知識分子。 但平民百姓做為貴族的同學,不可能只學習工程跟數學等知識,舉凡貴族的日常生活習慣、休閒興趣等等都會,我們現在有同學會跟聯誼,古代人也是有。 不過貴族化不代表就一定成為貴族,除了極少數人成就不凡者以外,大多數的平民依然是平民,只是他們對於生活的習慣與態度,舉凡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都大大的不同一般平民。 「學校創造了『權威』與『正確』的語言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