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preloader

Teaching

Facebook Twitter

教案瀏覽.

影片製作

Google site. 藝術與科技的跨越和融合| |來賓部落格. 來自上海世博,從台北移師到台中展出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同樣造成轟動。 九百年前北宋首都汴京的風華彷彿歷歷在目,各行各業庶民生活躍然紙上,原本平面的長卷放大成為立體後,相信觀者很難不被張擇端描繪的城市紋理和細節所撼動,就像一部有聲有影的動畫片,娓娓道來百姓生活的大千世界。 能將國寶級藝術品做這樣的展示,完全是拜數位科技之賜,十二世紀的時空、畫中的人物不再遙不可及,賦予靜態著名展品難得的親和力,將現在的真實與過去的擬真並置交錯,這不僅是特殊的觀展經驗,其遊戲和趣味特質,更打破因年齡、性別、職業、教育程度的不同對欣賞藝術所可能產生的隔閡,實為一舉數得。 科技和網際網路發達,大幅改變人類工作與生活型態,藝文生態及藝術表現型式也受到影響。 台灣地狹人稠,無論實體貨品或資訊流動速度相對較高,跨界整合、創新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科技的技術研發和文化藝術的創新都是台灣的優勢,如果兩相結合,相輔相成,將作為台灣特有的強項及走向國際的使力點。

其實早在民國九十四年,國內的學術和研究機構已共同研發完成「名畫大發現-清明上河圖」,它是個更複雜的互動式科技藝術作品。 藝術與科技,看似截然不同的領域,原本各有各的語言,各做各的事,當兩者結合,透過互相切磋、融合,就能激盪出火花,創造新的可能。 台灣並不乏結合科技和藝術的互動式作品,許多構想與創意甚至是世界首創,但如果只停留在學術單位的研發規模,人才培育必然出現斷鍊,造成前端教育體系與中後端研究機構和產業資源脫鉤。 最近台灣有愈來愈多結合科技工具的新創作型態產生,例如高雄世運會的虛擬舞台、臺北聽奧的舞台機械動力、台北花博夢想館的互動裝置、百年跨年晚會的立體投影水幕,結合高科技與互動媒體元素並大量運用於劇場演出,以及各類型態的科藝展演作品等,這些整合科技與藝術的跨界創新呈現,在在觸動觀眾,讓人驚豔不已。 從全球觀點來看,有愈來愈多的國家開始挹注資源來鼓勵、激發「科技藝術」這種創造力十足的原創性能量。 台灣擁有傲人的科技產業,「科技台灣」已是我國耀眼全球產業的重要代名詞,無論研發、技術與人才均具國際一流的競爭優勢。 Google Apps Commercial. For Beginners (Part 2): How To Build A Website Fast Using Expression Web 3.0 (Part 2) Don Norman on 3 ways good design makes you happy. Margaret Gould Stewart: How YouTube thinks about copyright. Research Image Composite Editor (ICE) Ir.lib.ks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0470/1/專題製作.pdf. Img.web66.com.tw/_file/C8/84003/ABdownload/1216803257778file.pdf.

1001課程導覽 « 馬老師 雲端研究室. 行政院影音白板-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I Paint. 建立更好簡報的 12 個秘訣. 用畫面喚起意念 - 郝廣才的創意觀測站. 《森林大熊》是一本探討人與自然,自然與工業文明,工業文明與人三角關係的名作。 故事寓意深遠,而情節卻十分幽默,處處有令人噴飯的意外。 繪者採用漫畫框的格式,配合細膩的描繪,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故事一開始:「樹葉開始往下落,野雁成群向南飛。」 這個開頭寫得好,寫的不好的怎麼寫? 「冬天來了」就不好。 要傳遞一個意念或訊息,最好是瞄敘畫面,讓讀者腦中形成一個視覺影像,意念自然對應而生。 比方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再來,就算要傳遞的是「明確的訊息」,最好也要有畫面的鋪排,才能增添訊息的強度。 同樣的,當我們讀到「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欲寄相思千里月,溪邊殘照雨霏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要月亮的畫面一出現,思念之情就也對應而生。

因此,我們用畫面來描述事情,傳遞給孩子,讓他養成圖像思考的習慣,培植他的觀察力。 視覺傳達設計欣賞 - 影芦, 砚祖李. Chapter-08 Introduction to Multimedia Arts. 視覺原理 包浩斯學派﹝Bauhous School﹞的創始人華特‧葛羅畢斯﹝Walter Gropius﹞在其〝Education Towards Creative Design〞著書中,略謂現代藝術與造形設計,是根據視覺語言,諸如錯覺、空間的虛實關係、光和影、色彩心理、比例與對照,以及主觀的解釋和客觀的事實,藉以作為表現抽象造形的要素。 誠然,一件藝術品的造形,雖產生自靈感,而畫家的靈感,往往又是由入世而出世,繼之而超世,甚至超出倫理和理性,結果以致作品無法為人了解。 由於上述的關係,我們必須從玄學中的另一方面,即根據科學尋求一項視覺的共通性,俾使觀賞者藉此共通性得以與藝術家在思想上互相溝通;同時又藉該項共通性,對藝術家的創作行為加以有限度的管制。 對這項視覺的共通性,我們稱之為「視覺原理」。 根據這個原理,人類對於相同的事物,如果用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呈現,就會產生視覺的聯結,於是產生事物運動的知覺。 視覺原理可以從三方面簡單的說明如下: 對於事物而言:人在視覺上對於相同的事物會歸納在一起,包括大小類似、造型類似、明度或色彩類似、位置類似、方向類似、以及速度類似的事物等。

對於時間而言:人類觀察事物所需的適當視覺時間和事物的呈現速度有關。 對於空間而言:人類適當的視覺空間和視野中的參考架構有關。 根據視覺原理,人們看事物,常常會發生錯視的反應現象。 今日不少現代畫家,都在試圖利用人類這種錯視的反應現象,在平面畫作上製造立體感、空間感、透明感與速度感。 視覺經驗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與觀賞者去感受和了解一件藝術作品,是人類精神世界裡兩種不同的複雜行為。 能夠用眼睛來工作,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然而那種訓練會發達我們對於視覺藝術的固有感性? 「見」是一種要相當努力才會發生的行為;我們必須訓練我們自己去「見」。 在學習如何「見」這件事上,我們不能僅靠閱讀,只有當自己去實踐時,才開始有所「見」。 訓練如何去「見」,與訓練一個藝術家如何去畫並無不同。 用這個方法,藝術家把他的觀念清楚地表示出來。 藝術作品因藝術家而產生。 前面說過,觀賞者欣賞一件藝術作品的程度,在於他有多少「看見」的能力。 批評家或哲學家根據人類共通的視覺原理,歸納出一些能幫忙觀賞者,使其觀看藝術品時,能用以衡量自己是否真正瞭解藝術品的特殊途徑和美的原則。 做為一個批評家,要注意作品的「風格」,並能「判定品質」。 視覺過程 這些都是我們對一件藝術作品的自然反應。 課程: 992-993041 進階網頁設計-Dreamweaver & Fireworks & PhotoImpact.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