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 preloader

笔记

Facebook Twitter

互联网里的分类和标签 « 时光立方. 互联网里的分类和标签 标签:网络2.0的象征 内容需要“做标记”,如同杨是树,长江第一大桥在武汉一样。

互联网里的分类和标签 « 时光立方

互联网时代,面对充斥满屏幕等待挑选的信息,如果能按属性和内容特征筛选信息,无疑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标记内容目前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分类,另外一个是打标签。 因为我们要找东西,一切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 方便识别 当一则“内容”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首先需要识别它。 方便检索 没错,因为此后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它(和目的的相关性较高或者感兴趣),不要它(反之)。 当然,世界上内容那么多,我们总有不知道的;一旦出现识别失败,我们会下意识地分析该条目所在的相关度来决定是要它(去检索)还是不要它(跳过该条目)。 识别和检索有时很难区分,不过,我们总是带着目的(已识别)寻找(去检索)东西。 定义来自英文维基百科。 分类 分类是一个将思想或事物进行识别、差异化和理性化的过程。

最初的博客页面自带了分类功能;文章和类别是一一对应的。 标签 标签是网络体系里,对某块信息(网址、图像、文件等)的一个非体系的关键词或术语。 标签诞生起就是一对多的形式。 普遍认为,标签增强了信息之间的联系。 1、建立联系的方式不同 分类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先有分类,尔后才有内容。 标签是自下而上的,一定是先有内容,才有标签。 这就决定了它们的维度不同。 2、描述的类型不同 分类描述的是属性,故名“分门别类”。 标签描述的是内容特征,所以叫做“打标签”,有点像“扣帽子”。 1、自己. We dream of being a Mashable in China. 停止误读!O2O 模式重点详解:必须包含“线下商户的发现或推荐”、“在线支付”、“营销效果的监测” PS:阅读本文前,建议阅读《 万亿美元的新模式O2O:GroupOn只是沧海一粟》。

停止误读!O2O 模式重点详解:必须包含“线下商户的发现或推荐”、“在线支付”、“营销效果的监测”

O2O 这一概念在去年 8 月份被 Alex Rampell 提出来,后来在 11月份被我引进国内后,就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 今年开始,就不断的出现了各种标榜自己是 O2O 模式的产品,不过其中有太多是在和概念扯关系,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理解 Alex Rampell 所提出的 O2O。 今天再次碰到了一些误读,于是我决定写这篇文章来澄清一下到底什么是 O2O。 引用我在《 万亿美元的新模式O2O:GroupOn只是沧海一粟》中所提到的: O2O 模式的核心很简单,就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商店中去——在线支付线下商品、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 。 也就是说,O2O 的场景一定是一个用户在电脑前购买、或者预订了一项线下服务。 或许很多人对于 O2O 的理解是:通过一些优惠信息或者其他信息在线上的传递,把消费者吸引到线下某些商户中去——比如优惠券应用、黄页应用(如大众点评)。 当然,来这么详细的讨论一个模式,不是没有意义。 #“线下商户的发现或推荐”:线下商户的广告重点会越来越倾向于O2O 平台 对于线下商户来说,O2O 其实是一个营销手段。 “发现”和“推荐”是两种不同的模式,两者的区别是用户的主动和被动。 ##“在线支付”:支付宝估计要乐了. Stop Making Apps. There are a bunch of iPhone apps I own though I have no clue what they do.

Stop Making Apps

These apps include but aren’t limited to; FLUD, Apptitude, Cartoonatic, Can’t Wait! , Punch, Pah, Prize Claw, Traveler, Concur, Jajah, Fast Customer, Pimple Popper and many more whose names I can’t even remember. Occupying my valuable homescreen real estate are also a bunch of apps whose purpose I remember only because they were built by people I know or am friends with, but that I sadly never use. And in some cases I really wish I did, because it would make my friends happy and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he few apps that I actually open daily (Twitter, Instagram, Facebook, Foursquare, Spotify, Reminders, Safari, Messenger, and Yammer sadly enough) are securely fastened to my homescreen. If I ever want to use an app ghetto app I just use iPhone search (a swipe right) because there are just too many! If Bump’s existence proves anything, it’s that many SoMoLo apps are basically competing with SMS.